首页

踩踏栖心之

时间:2025-05-29 00:17:44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39302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海南省气象台发布海上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

此外,该栏目还会借助媒体的优势,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,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讲解和指导,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皇城相府的历史、文化、建筑等方面的知识。(完)

我国综合交通网里程超过600万公里

“我们聚焦新赛道,积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,努力打造‘天空之城’。”珠海副市长李翀表示,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、优秀人才团队、企业家朋友扎根珠海,为珠海低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。

妻子的浪漫旅行

在外商云集的义乌国际商贸城,虽然森瑞不是生意做得最大的那一个,但他身上的干劲儿十足。他说,不远万里从秘鲁来到中国,在这里求学、求职、创业,虽然每一步都不那么容易,但这里充满机遇。

【两会30秒】张凯丽谈影视剧“出海”:希望更多中国影视作品被国外观众喜爱

2024年11月11日19时48分许,一辆小汽车在珠海市香洲区体育中心撞倒多名行人后驾车逃逸。警方接报后迅速派员到场处置,并协助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。

澎湃网络正能量,在奋斗中追光前行

北京和广东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,着眼发力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;上海瞄准“最高标准、最高水平”,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上久久为功;浙江以“大人才观”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;重庆提出,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,打造内陆开放高地……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